绿色生活股票配资行情,环保先行。
,由珠海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珠海市分类办”)、珠海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办的“乘‘分’破浪,低碳生活新时尚——垃圾分类研学之旅”正式启动。参加活动的亲子家庭走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垃圾分类科普中心,沉浸式参观垃圾分类处理全流程,以学促行,以行践学。
在珠海,校园垃圾分类工作也由校内向校外延伸,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达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的效果,共同推动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掀起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宣传的阵阵热潮。
沉浸式体验垃圾分类生态循环
“你们知道垃圾回收以后会怎么处理吗?”,好奇心满满的小朋友们带着疑问,在家长的陪同下,跟随知识讲解员的脚步,一起探索垃圾分类的生态奥秘。
在黑水虻养殖基地,一个个矩形立柜内成千上万条黑水虻正努力地“工作”,吞噬着经过机器预处理的厨余垃圾。
“这样看似丑陋的虫子却是形成生态可持续循环的‘大功臣’。”现场的垃圾分类讲解员欧阳介绍,平日家中或单位产生的厨余垃圾经过预处理后,便进入黑水虻生物转化器进行生物处理,产出高品质的动物蛋白黑水虻预蛹和虫粪,供养殖行业和宠物饲料生产使用。同时,通过高温好氧堆肥工艺,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后产出腐熟的有机肥,可就地回用于陆地种植、立体种植、绿植养护和旧土更新。
而在“鱼菜共生系统”中,上一环节的黑水虻用于养殖行业后,夹杂鱼粪的水通过循环系统作为蔬菜种植的灌溉水源,灌溉水通过植物根系过滤截留后,水中的鱼粪被微生物分解成为植物生长的必要养料,水源同时得到净化,可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鱼菜共生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成为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欧阳说。
分类艺术课堂融学于趣
“什么垃圾可以变废为宝?”走进垃圾分类科普中心,讲解员以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互动问答的形式充分调动起孩子们学习的热情。
艺术创作课程上,讲解员带领着小朋友们一起动手制作“分类蒲扇”。一幅幅画满环保符号的蒲扇画作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研学活动好玩、有趣,科普内容生动形象。”珠海市民陈先生夫妇带着三位小朋友一起参加了这次研学活动,他表示,平时孩子们接触到的大多是垃圾分类的理论知识,而科普基地直观的可视化手段和丰富的互动环节给孩子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从多角度理解垃圾分类,有助于孩子们从小养成践行垃圾分类、推动环境保护的良好生活习惯。”他说。
“我们希望孩子们把垃圾分类理念带回家庭,带动家中大人参与垃圾分类,从而进一步提升市民朋友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据本次研学活动负责人王斯琦介绍,本次研学活动是珠海“垃圾分类进校园”系列宣传活动的其中一项,旨在进一步引导孩子们争做垃圾分类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促进垃圾分类在家庭生根发芽。
加强宣传推动分类习惯养成
“希望类似的活动能越办越多,帮助孩子们从小养成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市民陈先生说道。
事实上,今年以来,聚焦教育体系,珠海不断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的组织和宣传引导,推动分类习惯养成。截至目前,全市建成互动体验科普宣教基地市级1家、区级6家、镇级7家、村级39家,成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青少年开展环保科普的重要载体。
此外,珠海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教育体系,珠海市分类办联合珠海市教育局印发幼儿园、小学、中学版珠海市校园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开展年度“垃圾分类进校园”系列活动,培养文明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校园新文明、新风尚,力求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
珠海市分类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垃圾分类工作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必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各方携手在垃圾分类上下足功夫,才能推动垃圾分类行稳致远。”他说。
据了解股票配资行情,珠海市分类办将通过线上线下齐宣传、挖掘先进典型、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等举措,持续引导市民群众从“要我分”到“我要分”转变,在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上持续发力,努力形成覆盖范围广、措施力度大、效果提升好的垃圾分类工作新局面。